有歌一起唱|林班歌謠蒐集計畫

「不知道要去山林的哪裡,因為很窮所以要去林班」

大家聽過林班歌嗎?

從2019年就開始執行的計畫,剛開始進行田野調查,就逢covid-19疫情。幾經周折後,陸續完成訪談、採譜採詞、紀錄影片拍攝、專書編輯、專輯錄製,集眾人之心力,完成「有歌一起唱—林班與林班歌」的系列成果。

·

主視覺| 沐冉Muran 藝術家合作的 #木刻版畫

一直在想什麼樣的視覺適合林班歌?在創作過程中,持續堆疊、累積,產生獨有的刻痕與層次,成為這次合作的契機。

·

紀錄影片|與 芥質影音工作室 Meru Media Studio#千杯萬杯再來一杯

用一首歌串起一個時代的歌者,是這部紀錄片最美最有張力的開場。感謝製作團隊的巧思與悉心陪伴。

·

CD專輯|10首歌的時間,認識當代林班

@好的創藝工作室 在製作上儘量做現場收音,減少過度編曲,重現林班景況或工餘相聚之情境。成品清新自然又充滿能量,歌者從80幾歲的ina到部落青年樂團,代表著林班歌的傳承。

·

專書出版|彙集 #專文#圖文插畫#訪談紀錄

輯一由徐睿楷老師、洪廣冀老師、黃國超老師分篇撰述,從卡帶歌手、山地政策到林班時代,勾勒起整個林班歌的背景知識。輯二透過簡易文字搭配 日淳的插畫展現林班的二三事。最後輯三則是全台各地林班工人的訪談紀錄,每個故事都象徵了一個時代。

·

成果發表會|在北流卡夫卡唱最流行的歌

在2024/11/12,邀請一路協助與陪伴的受訪者、專家老師、工作人員,在南港北流卡夫卡舉辦成果發表會。

·

新聞稿的片段

「林班歌」泛指1960至1980年代,原住民在林班地工作時所傳唱的歌謠。臺灣光復後,為了配合造林政策及社會發展需求,許多原住民族投入山林勞動工作,族人為了生活,遠離了自己的家鄉上山工作,夜晚時分,大家圍著篝火,聚在一起,用簡單的樂器即興編曲,歌唱,成為彼此抒發寂寞與思鄉的最好語言。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文化,與林業發展息息相關,更是林業史的重要骨幹,傳唱不息的林班歌,反映出原住民的林業史觀,在臺灣史及林業政策史的發展歷程中,更是關鍵且不可或缺的重要樂章。

購買連結|五南網路書店

線上串流|有歌一起唱:林班歌
linkfire:
https://lnk.to/muziu-0507

[數位平台]
Apple Music / iTunes:
https://windmusic.pse.is/6p4yxh
Spotify:
https://windmusic.pse.is/6p4yzh
Youtube Music:
https://windmusic.pse.is/6p4z2a

海域交流-臺灣形成|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考古特展

1624年荷蘭人的到來,完全改络了臺灣史前人與原住民社會的政治結構,在原住民本來平權的社會中,加上了一個統治階層,使得臺灣的社會形成了統治者與被被治者的開係,而且這條路從此不回頭。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於本次特展精心挑選的臺灣千萬年以降遺存中,看臺灣如何與世界互動、面對外來衝擊,逐漸形塑成今日的臺灣。

展期|2024.8.22-2024.11.23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總館一樓大廳

賴和三十|前進!暨賴和基金會30週年特展

從1990年代戰後世代成立賴和基金會帶動「尋找賴和」,到2010年賴和音樂節的發起,不同世代青年投入其中,以賴和精神為核心,透過文學與歷史的路徑,創造出精彩多樣「遇見」賴和的記憶,回應當代台灣關於認同,關於土地,關於人民。

直到此刻2024年,距離賴和逝世已過八十載,我們依然還在談論賴和、閱讀賴和,將賴和精神內化到日常生活持續實踐,前進著。

邀你做伙加入,成為賴和們!

展期|2024.5-2024.6
地點|彰化公會堂(彰化市中山路二段542號)

水痕水佷|桃芝颱風特展

桃芝颱風-這個發生在23年前的災害,兩百多條人命與44億農業損失只剩下寥寥幾行的文字記錄,漸漸地被民眾所淡忘了,尤其在近十幾年幾乎沒有嚴重的颱風事件的現在。本展希望藉由各種當時的影像與災民的口述歷史,讓從未經歷過這場災害的國人了解住在這個地震島嶼上的另一種宿命…

為何桃芝颱風會造成嚴重災害?
答案是921集集地震。地震造成竹山地區土石鬆軟,即使桃芝颱風雨量及強度不及其他颱風,依舊造成嚴重的土石流,沖毀堤防、淹沒街道一夕之間竹山居民失去了原有的家園。

展期|2024.6-2025.6
地點|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南投縣竹山鎮集山路二段345號)

金瓷一甲子|金門官窯六十週年特展

金門縣陶瓷廠作為國內唯一官窯,自建廠以來便與金門酒廠有密不可分的合作關係,由最初共同協助軍方製作訪金貴賓贈禮開始,五十多年來不僅共同設計生產了許多經典產品,成為無數在金服役軍人家中酒櫃的特殊蒐藏,也多次為總統府及各級政府機關製作特殊酒品。

金門縣陶瓷廠為慶祝創廠60週年廠慶,與國立國父紀念館共同舉辦「金瓷一甲子-金門官窯六十週年特展」,於2023年10月21日至11月6日於國立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展出。

本次展覽源於2022年度辦理的盤點計畫為基礎,將建廠至今的相關藏品如:過往設計的相關酒瓶、文獻資料、廠內藝品以及藝術家彩繪陶瓷作品進行盤整,因此本次展覽主題包含該廠簡史介紹、陶瓷酒器設計、藝術家彩繪瓷器以及2023年駐村藝術家創作作品等。

除酒瓶作品外,本次也展出創廠六十年中,許多知名藝術家至金門參訪、創作的彩繪陶瓷作品,包含:席德進、李錫奇、朱為白、李重重、蕭勤、潘麗紅、廖修平等,都曾經在金門留下藝術記憶,讓金門陶瓷廠成為臺灣近現代美術裡的特殊寶庫。

展期|2023.10-2023.11 
地點|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

經典大墩.榮耀40|經典瑰寶名家邀請展

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83年11月12日正式落成啟用,2010年縣市合併後,更名為「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2023年適逢大墩文化中心四十歲生日,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特舉辦「經典大墩.榮耀40-經典瑰寶名家邀請展」,分別以四大主軸為載體,一「經典瑰寶」是中心早年蒐藏與捐贈作品,轉化成動態美學傳遞「四十周年生日喜慶」;二「風華再現」在受邀名家中精選營造歡樂吉祥、喜慶熱鬧為氛圍的作品;三「美哉大墩」藝術家特別以臺中風土人情、巿景和大墩相遇的情愫為創作主題;四「榮耀未來」集結各世代具新思潮融入新元素的藝術家,迎向未來增添多元樣貌。

展期|2023.11-2023.12 
地點|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

Tumananu!hu!hu!hu!全國布農族射耳祭暨傳統技能競賽20週年回顧展

全國布農族運動會(簡稱全布運),是自西元2004年開始,並且由六個布農族鄉鎮共同決議籌備,並且每年由各公所輪替辦理。這一場全由布農族人組成的盛會,主要為射耳祭及運動會的形式為主,至今已連續辦理二十年載。

本次第20屆全布運由海端鄉公所主辦,並特別由海端鄉布農文化館籌備規劃展覽,由策展團隊走訪布農族原鄉行政單位,找尋全布運最當初的原貌輪廓,透過照片、文物等多種展示方式,帶觀眾回顧全布運的歷史、活動內容更迭和影響,展現全布運在過去二十年中的演變,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響Bunun的族群發展。

展期|2023.10 
地點|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特展開幕活動

國立臺灣文學館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一起合作「『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特展。

美國在臺新聞處在1959年遷至南海路,現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經歷1960-1970 年臺灣威權統治最嚴苛的年代,現代主義跳脫框架與束縛的思想與技巧,以及對於藝術的自主與創新的追求,成為台灣的年輕作家與藝術家們重要的出口。

開幕活動表演邀請爵士樂團,現場演出1950至1970年代翻唱自美國之臺灣流行歌曲,以華語、台語、英語演唱〈木偶之心〉、〈我要你的愛〉,這些從英美歌曲翻唱的流行歌曲,帶領現場的貴賓與與會作家走入一扇時空之門。

時間|2023.8-2023.9 
Owner|國立臺灣文學館

大馬璘遺址文化園區|說明牌融入雙語計畫

大馬璘遺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1900年由著名的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發現,是台灣最早發現的史前遺址之一。

本次協助南投縣政府製作中英文雙語說明牌共8面,新增英文解說,也同步更新相關考古資料,讓相關資訊更優化、親民、精簡。有利於國外旅客、外來民眾、在地居民認識南投縣在地文化資產,並能夠以雙語的形式進行,增加南投縣遺址文化能見度。

雙語導覽影片內容,有助於在地社區(愛蘭社區、鐵山社區、梅村社區、藍城社區等)作為在地特色導覽解說教材;在地鄰近學校(例如暨大附中、暨南大學、在地國中小等)也可透過影片作為文化資產進入在地特色課程與英語教學的材料。

default
時間|2023.3-2023.6 
Owner|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毛孩們的下班時光|桃園捷運A21環北站主題策展

以寵物為第一人稱視角,當主人下班,負責看家的寵物們也跟著下班迎接,陪伴彼此享受歡樂的下班時光。「牯」、「妹」在客語中用來稱呼小男孩、小女孩,以這個概念將「毛孩」一詞翻譯為「毛牯毛妹」。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展覽地點|桃園機場捷運環北站A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