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定遺址代表臺灣史前時代發展的重要內涵,這些遺址埋藏著先民的生活與文化,透過考古發掘及研究,讓人們更貼近這塊土地過去發生的事。
本次展覽將帶領大家進入國定遺址巡禮,展出包含八仙洞遺址、大坌坑遺址、卑南遺址、鳳鼻頭(中坑門)遺址、圓山遺址、十三行遺址及萬山岩雕群遺址。











展期|2016.7-2017.12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定遺址代表臺灣史前時代發展的重要內涵,這些遺址埋藏著先民的生活與文化,透過考古發掘及研究,讓人們更貼近這塊土地過去發生的事。
本次展覽將帶領大家進入國定遺址巡禮,展出包含八仙洞遺址、大坌坑遺址、卑南遺址、鳳鼻頭(中坑門)遺址、圓山遺址、十三行遺址及萬山岩雕群遺址。
展期|2016.7-2017.12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臺灣四面環海,歷史文化豐富,民間信仰呈現多元面貌,王爺信仰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臺灣各地的王爺廟宇,會依照地方傳統,舉辦相關祭典活動,包含興造王船、遶境刈香、王府行儀、送船化吉等儀式。透過這些多元的王爺信仰與儀式,得以窺見早期先民移墾社會的特質,及後各自落地生根,發展成為地方文化特色的過程,映照出臺灣社會與海洋文化關係。
本次特展將邀請您從臺灣王爺信仰、儀式、習俗、王船、陣頭、遶境、迎王等面向,體驗臺灣王爺信仰的傳統、活力與多元文化內涵。
日期|2014.5-2014.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雅堂館
沒有文字記錄的臺灣原住民族,透過代代相傳的傳統藝術,成為各族傳承信仰、祭典儀式、生活智慧的一種方式。透過音樂、歌謠、舞蹈、圖騰、服飾,不僅展現精緻的原住民傳統藝術,更乘載著一群原住民女性致力延續文化傳統並賦予新生的歷程。
本展透過原住民傳統服飾編織、陶器製作、口笛與鼻笛的吹奏及祭典樂舞展演,讓參觀者從中感受原住民各族代代相傳的文化認同與延續,展現傳統中持續創新的生命力。
展期|2014.10-2014.11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以「資源回收的意義其實是漂流終點與愛的起點」策展理念,展館以「車站」的概念發想,並符合「零廢、減廢、再利用」原則,以自然、環保、現地材料作為建材,組構自然建築。落實珍惜資源、善用資源與零廢棄的理念。
主結構為竹桁架系統,利用模矩化的金屬接頭組構竹管而成,屋頂使用稻草,夾層部分鋪上百分之百生物可分解薄膜,提高屋面的防水性及排水性。牆體為自然材料如稻草、土、竹、石 及回收玻璃瓶等,讓大跨距的展場回歸溫潤人性的觸感,靈活運用多樣的工法如土磚、編竹夾泥、草桿裹泥漿、捏土、草桿夯土牆、乾砌石牆等等。
日期|2013.12.25-2014.3.14 地點|雲林縣農業博覽會農博基地
從土地到餐桌
在大崩壞的時代,「方舟」代表的是救贖,是「希望」。
本展將以「方舟」的實質形象與象徵意涵為核心,透過參訪者進入方舟與走出方舟的過程,經歷一場從「土地」到「餐桌」,再從「餐桌」回歸「土地」的食物歷險記,同時透過思考、反省與自我評量,尋找出人與土地、人與生活的救贖與改變,最後蛻變成一個「全新的我」。
登上方舟一起來歷險吧!重新了解土地、重新了解食物,重新了解這一切,作伙迎向全新的我們,永續的未來!
展期|2013.12.25-2014.3.14 地點|雲林縣農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