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交流-臺灣形成|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考古特展

1624年荷蘭人的到來,完全改络了臺灣史前人與原住民社會的政治結構,在原住民本來平權的社會中,加上了一個統治階層,使得臺灣的社會形成了統治者與被被治者的開係,而且這條路從此不回頭。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於本次特展精心挑選的臺灣千萬年以降遺存中,看臺灣如何與世界互動、面對外來衝擊,逐漸形塑成今日的臺灣。

展期|2024.8.22-2024.11.23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總館一樓大廳

賴和三十|前進!暨賴和基金會30週年特展

從1990年代戰後世代成立賴和基金會帶動「尋找賴和」,到2010年賴和音樂節的發起,不同世代青年投入其中,以賴和精神為核心,透過文學與歷史的路徑,創造出精彩多樣「遇見」賴和的記憶,回應當代台灣關於認同,關於土地,關於人民。

直到此刻2024年,距離賴和逝世已過八十載,我們依然還在談論賴和、閱讀賴和,將賴和精神內化到日常生活持續實踐,前進著。

邀你做伙加入,成為賴和們!

展期|2024.5-2024.6
地點|彰化公會堂(彰化市中山路二段542號)

水痕水佷|桃芝颱風特展

桃芝颱風-這個發生在23年前的災害,兩百多條人命與44億農業損失只剩下寥寥幾行的文字記錄,漸漸地被民眾所淡忘了,尤其在近十幾年幾乎沒有嚴重的颱風事件的現在。本展希望藉由各種當時的影像與災民的口述歷史,讓從未經歷過這場災害的國人了解住在這個地震島嶼上的另一種宿命…

為何桃芝颱風會造成嚴重災害?
答案是921集集地震。地震造成竹山地區土石鬆軟,即使桃芝颱風雨量及強度不及其他颱風,依舊造成嚴重的土石流,沖毀堤防、淹沒街道一夕之間竹山居民失去了原有的家園。

展期|2024.6-2025.6
地點|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南投縣竹山鎮集山路二段345號)

金瓷一甲子|金門官窯六十週年特展

金門縣陶瓷廠作為國內唯一官窯,自建廠以來便與金門酒廠有密不可分的合作關係,由最初共同協助軍方製作訪金貴賓贈禮開始,五十多年來不僅共同設計生產了許多經典產品,成為無數在金服役軍人家中酒櫃的特殊蒐藏,也多次為總統府及各級政府機關製作特殊酒品。

金門縣陶瓷廠為慶祝創廠60週年廠慶,與國立國父紀念館共同舉辦「金瓷一甲子-金門官窯六十週年特展」,於2023年10月21日至11月6日於國立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展出。

本次展覽源於2022年度辦理的盤點計畫為基礎,將建廠至今的相關藏品如:過往設計的相關酒瓶、文獻資料、廠內藝品以及藝術家彩繪陶瓷作品進行盤整,因此本次展覽主題包含該廠簡史介紹、陶瓷酒器設計、藝術家彩繪瓷器以及2023年駐村藝術家創作作品等。

除酒瓶作品外,本次也展出創廠六十年中,許多知名藝術家至金門參訪、創作的彩繪陶瓷作品,包含:席德進、李錫奇、朱為白、李重重、蕭勤、潘麗紅、廖修平等,都曾經在金門留下藝術記憶,讓金門陶瓷廠成為臺灣近現代美術裡的特殊寶庫。

展期|2023.10-2023.11 
地點|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

經典大墩.榮耀40|經典瑰寶名家邀請展

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83年11月12日正式落成啟用,2010年縣市合併後,更名為「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2023年適逢大墩文化中心四十歲生日,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特舉辦「經典大墩.榮耀40-經典瑰寶名家邀請展」,分別以四大主軸為載體,一「經典瑰寶」是中心早年蒐藏與捐贈作品,轉化成動態美學傳遞「四十周年生日喜慶」;二「風華再現」在受邀名家中精選營造歡樂吉祥、喜慶熱鬧為氛圍的作品;三「美哉大墩」藝術家特別以臺中風土人情、巿景和大墩相遇的情愫為創作主題;四「榮耀未來」集結各世代具新思潮融入新元素的藝術家,迎向未來增添多元樣貌。

展期|2023.11-2023.12 
地點|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

Tumananu!hu!hu!hu!全國布農族射耳祭暨傳統技能競賽20週年回顧展

全國布農族運動會(簡稱全布運),是自西元2004年開始,並且由六個布農族鄉鎮共同決議籌備,並且每年由各公所輪替辦理。這一場全由布農族人組成的盛會,主要為射耳祭及運動會的形式為主,至今已連續辦理二十年載。

本次第20屆全布運由海端鄉公所主辦,並特別由海端鄉布農文化館籌備規劃展覽,由策展團隊走訪布農族原鄉行政單位,找尋全布運最當初的原貌輪廓,透過照片、文物等多種展示方式,帶觀眾回顧全布運的歷史、活動內容更迭和影響,展現全布運在過去二十年中的演變,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響Bunun的族群發展。

展期|2023.10 
地點|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毛孩們的下班時光|桃園捷運A21環北站主題策展

以寵物為第一人稱視角,當主人下班,負責看家的寵物們也跟著下班迎接,陪伴彼此享受歡樂的下班時光。「牯」、「妹」在客語中用來稱呼小男孩、小女孩,以這個概念將「毛孩」一詞翻譯為「毛牯毛妹」。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展覽地點|桃園機場捷運環北站A21

桃學日課表|桃園市百年國小文物展

桃園市21所創校百年以上的國小,典藏許多獨具時代特色及意義的學校文件、老照片、黑膠唱片、校旗、奉安櫃、標本等珍貴文物。「桃學日課表-百年國小文物特展」從臺灣近代教育發展出發,以桃園市百年校園的生活百態與文物普查成果為主題,於南崁兒童藝術村、壢小故事森林、桃園77藝文町三處展場聯合展出。藉由富時代感的文資空間及校園文物重塑場景,讓民眾重溫百年國小的時代記憶與風華。   

本特展分成「平常上課日」及「特別活動日」兩大主軸。「平常上課日」涵蓋了學童的日常校園生活、教育課程,並延伸至課後時光及未來發展,引領民眾重新進入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至現代的教育現場。「特別活動日」則以學生最期待的運動會、遠足與修學旅行為題材,邀請大小朋友們跟著收音機傳來的體操音樂活動身體,並融入文化資產的科普小知識。

日期|2022.4-2022.5
地點|南崁兒童藝術村、七七藝文町、壢小故事森林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本展將以「戰語言」、「戰身份」、「戰西化」、「戰鄉土」、「戰課綱」等五大核心議題,將百年以來的重要臺灣文學論爭事件化為各式具體場景,歡迎觀眾透過對話釐清觀點,讓觀眾真實感受「真理越辯越明」或是「有理講不通」的論爭現場,同時傾聽不同的聲音。

展期|2020.8.27-2021.4.4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

與古代人邂逅|竹山史前文化特展

竹山鎮是南投縣漢人最早開發的地帶,相傳鄭成功派部將林圮進入竹山地區開墾,因此舊稱『林圮埔』;清朝乾隆年間逐漸成為聚落,形成市街,為通往東部後山的重要中繼站。但史前人類進入竹山地區居住與活動,其實比明清時代要早得多了。早在1902年,日本人類學者森丑之助就曾在竹山地區發現3個史前遺址,後來的考古學家又陸續在竹山發現了30幾個史前遺址,採集許多石器與陶器。

這些史前時代的人類在竹山地區已經生活了好幾千年,是原住民與平埔族的祖先,留下了許多遺址與遺物。根據這些器物,我們推測竹山地區史前人的生活方式是定居在村落中,山田燒墾、種植榖類作物、狩獵動物、以魚網捕魚、燒製陶器、以陶容器煮食物、以麻纖維紡線、以麻線織布做衣服等。

展期|2020.8-2020.12
地點|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