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歌一起唱|林班歌謠蒐集計畫

「不知道要去山林的哪裡,因為很窮所以要去林班」

大家聽過林班歌嗎?

從2019年就開始執行的計畫,剛開始進行田野調查,就逢covid-19疫情。幾經周折後,陸續完成訪談、採譜採詞、紀錄影片拍攝、專書編輯、專輯錄製,集眾人之心力,完成「有歌一起唱—林班與林班歌」的系列成果。

·

主視覺| 沐冉Muran 藝術家合作的 #木刻版畫

一直在想什麼樣的視覺適合林班歌?在創作過程中,持續堆疊、累積,產生獨有的刻痕與層次,成為這次合作的契機。

·

紀錄影片|與 芥質影音工作室 Meru Media Studio#千杯萬杯再來一杯

用一首歌串起一個時代的歌者,是這部紀錄片最美最有張力的開場。感謝製作團隊的巧思與悉心陪伴。

·

CD專輯|10首歌的時間,認識當代林班

@好的創藝工作室 在製作上儘量做現場收音,減少過度編曲,重現林班景況或工餘相聚之情境。成品清新自然又充滿能量,歌者從80幾歲的ina到部落青年樂團,代表著林班歌的傳承。

·

專書出版|彙集 #專文#圖文插畫#訪談紀錄

輯一由徐睿楷老師、洪廣冀老師、黃國超老師分篇撰述,從卡帶歌手、山地政策到林班時代,勾勒起整個林班歌的背景知識。輯二透過簡易文字搭配 日淳的插畫展現林班的二三事。最後輯三則是全台各地林班工人的訪談紀錄,每個故事都象徵了一個時代。

·

成果發表會|在北流卡夫卡唱最流行的歌

在2024/11/12,邀請一路協助與陪伴的受訪者、專家老師、工作人員,在南港北流卡夫卡舉辦成果發表會。

·

新聞稿的片段

「林班歌」泛指1960至1980年代,原住民在林班地工作時所傳唱的歌謠。臺灣光復後,為了配合造林政策及社會發展需求,許多原住民族投入山林勞動工作,族人為了生活,遠離了自己的家鄉上山工作,夜晚時分,大家圍著篝火,聚在一起,用簡單的樂器即興編曲,歌唱,成為彼此抒發寂寞與思鄉的最好語言。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文化,與林業發展息息相關,更是林業史的重要骨幹,傳唱不息的林班歌,反映出原住民的林業史觀,在臺灣史及林業政策史的發展歷程中,更是關鍵且不可或缺的重要樂章。

購買連結|五南網路書店

線上串流|有歌一起唱:林班歌
linkfire:
https://lnk.to/muziu-0507

[數位平台]
Apple Music / iTunes:
https://windmusic.pse.is/6p4yxh
Spotify:
https://windmusic.pse.is/6p4yzh
Youtube Music:
https://windmusic.pse.is/6p4z2a

海域交流-臺灣形成|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考古特展

1624年荷蘭人的到來,完全改络了臺灣史前人與原住民社會的政治結構,在原住民本來平權的社會中,加上了一個統治階層,使得臺灣的社會形成了統治者與被被治者的開係,而且這條路從此不回頭。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於本次特展精心挑選的臺灣千萬年以降遺存中,看臺灣如何與世界互動、面對外來衝擊,逐漸形塑成今日的臺灣。

展期|2024.8.22-2024.11.23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總館一樓大廳

金瓷一甲子|金門官窯六十週年特展

金門縣陶瓷廠作為國內唯一官窯,自建廠以來便與金門酒廠有密不可分的合作關係,由最初共同協助軍方製作訪金貴賓贈禮開始,五十多年來不僅共同設計生產了許多經典產品,成為無數在金服役軍人家中酒櫃的特殊蒐藏,也多次為總統府及各級政府機關製作特殊酒品。

金門縣陶瓷廠為慶祝創廠60週年廠慶,與國立國父紀念館共同舉辦「金瓷一甲子-金門官窯六十週年特展」,於2023年10月21日至11月6日於國立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展出。

本次展覽源於2022年度辦理的盤點計畫為基礎,將建廠至今的相關藏品如:過往設計的相關酒瓶、文獻資料、廠內藝品以及藝術家彩繪陶瓷作品進行盤整,因此本次展覽主題包含該廠簡史介紹、陶瓷酒器設計、藝術家彩繪瓷器以及2023年駐村藝術家創作作品等。

除酒瓶作品外,本次也展出創廠六十年中,許多知名藝術家至金門參訪、創作的彩繪陶瓷作品,包含:席德進、李錫奇、朱為白、李重重、蕭勤、潘麗紅、廖修平等,都曾經在金門留下藝術記憶,讓金門陶瓷廠成為臺灣近現代美術裡的特殊寶庫。

展期|2023.10-2023.11 
地點|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

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特展開幕活動

國立臺灣文學館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一起合作「『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特展。

美國在臺新聞處在1959年遷至南海路,現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經歷1960-1970 年臺灣威權統治最嚴苛的年代,現代主義跳脫框架與束縛的思想與技巧,以及對於藝術的自主與創新的追求,成為台灣的年輕作家與藝術家們重要的出口。

開幕活動表演邀請爵士樂團,現場演出1950至1970年代翻唱自美國之臺灣流行歌曲,以華語、台語、英語演唱〈木偶之心〉、〈我要你的愛〉,這些從英美歌曲翻唱的流行歌曲,帶領現場的貴賓與與會作家走入一扇時空之門。

時間|2023.8-2023.9 
Owner|國立臺灣文學館

大馬璘遺址文化園區|說明牌融入雙語計畫

大馬璘遺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1900年由著名的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發現,是台灣最早發現的史前遺址之一。

本次協助南投縣政府製作中英文雙語說明牌共8面,新增英文解說,也同步更新相關考古資料,讓相關資訊更優化、親民、精簡。有利於國外旅客、外來民眾、在地居民認識南投縣在地文化資產,並能夠以雙語的形式進行,增加南投縣遺址文化能見度。

雙語導覽影片內容,有助於在地社區(愛蘭社區、鐵山社區、梅村社區、藍城社區等)作為在地特色導覽解說教材;在地鄰近學校(例如暨大附中、暨南大學、在地國中小等)也可透過影片作為文化資產進入在地特色課程與英語教學的材料。

default
時間|2023.3-2023.6 
Owner|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桃學日課表|桃園市百年國小文物展

桃園市21所創校百年以上的國小,典藏許多獨具時代特色及意義的學校文件、老照片、黑膠唱片、校旗、奉安櫃、標本等珍貴文物。「桃學日課表-百年國小文物特展」從臺灣近代教育發展出發,以桃園市百年校園的生活百態與文物普查成果為主題,於南崁兒童藝術村、壢小故事森林、桃園77藝文町三處展場聯合展出。藉由富時代感的文資空間及校園文物重塑場景,讓民眾重溫百年國小的時代記憶與風華。   

本特展分成「平常上課日」及「特別活動日」兩大主軸。「平常上課日」涵蓋了學童的日常校園生活、教育課程,並延伸至課後時光及未來發展,引領民眾重新進入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至現代的教育現場。「特別活動日」則以學生最期待的運動會、遠足與修學旅行為題材,邀請大小朋友們跟著收音機傳來的體操音樂活動身體,並融入文化資產的科普小知識。

日期|2022.4-2022.5
地點|南崁兒童藝術村、七七藝文町、壢小故事森林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與古代人邂逅|竹山史前文化特展

竹山鎮是南投縣漢人最早開發的地帶,相傳鄭成功派部將林圮進入竹山地區開墾,因此舊稱『林圮埔』;清朝乾隆年間逐漸成為聚落,形成市街,為通往東部後山的重要中繼站。但史前人類進入竹山地區居住與活動,其實比明清時代要早得多了。早在1902年,日本人類學者森丑之助就曾在竹山地區發現3個史前遺址,後來的考古學家又陸續在竹山發現了30幾個史前遺址,採集許多石器與陶器。

這些史前時代的人類在竹山地區已經生活了好幾千年,是原住民與平埔族的祖先,留下了許多遺址與遺物。根據這些器物,我們推測竹山地區史前人的生活方式是定居在村落中,山田燒墾、種植榖類作物、狩獵動物、以魚網捕魚、燒製陶器、以陶容器煮食物、以麻纖維紡線、以麻線織布做衣服等。

展期|2020.8-2020.12
地點|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鹿港鶴棲別墅|工藝展覽館

彰化縣歷史建築鹿港鶴棲別墅
Changhua County Historical Building Lukang Heci Villa

三百多年以前,鄭氏政權統治到達彰化屯墾闢地。清乾隆年間,鹿港開港與泉州正式商貿往返,為臺灣與中國通商的第二個官方設立的港口,造就鹿港八郊的全盛時期,帶動商業的繁榮,更締造二鹿繁華的文風華采。

鶴棲別墅為清代地方富商王煌的故居,也是「三泰行」的舊址,是鹿港與泉州貿易的重要脈絡,見證了百年來鹿港發展的過程。

日期|2019.11
地點|彰化縣鹿港鎮鶴棲別墅

2017臺中市考古教育推廣計畫

臺中市地區目前有7處市定遺址、8處列冊遺址及194處普查在案之疑似遺址,近年來更因為開發行為而有大量的考古調查及保存研究,累積相當可觀成果。

106年度臺中市考古遺址教育推廣計畫以「生活在大臺中史前時代」為主題,安排了系列活動,內容涵蓋多個大臺中地區遺址:惠來遺址、安和遺址、南勢坑遺址、牛罵頭遺址和清水中社遺址,期透過文化體驗、參訪實作、教學研習、館校合作等豐富且多元的活動,帶領民眾認識遺址的文化內涵,更了解及熱愛這塊土地。

日期|2017.5-2017.11
主辦單位|臺中市文化資產處